28
8 月
2017

用《人的行為》了解GA定義:工作階段

在理解 Google Analytics 的分析指標時,最難體會的就是 工作階段 (Session)。先跳過一堆專業術語,我們來試著用《人的行為》了解為什麼 GA 要創造這麼一個坳口的名詞(其實坳口只有中文翻譯,英文反而容易理解)。

以一個便利商店購物的行為為例:

今天你覺得口渴,到便利商店買飲料,在茶飲區冰箱想一下,拿起一瓶綠茶,走向櫃檯結帳離開。

我們把這一連串的動作,作為便利商店購物的標準流程。

對比成網頁行為,很容易理解,「進入商店」等於入站,「茶飲區的選購」當成瀏覽商品列表頁面,拿起一瓶綠茶類似放入購物車,然後進行結帳。無論對網站或實體店面,這都屬於一趟完整的採購流程。

無論事實體店面或網頁分析,數據結果都是如此:入店次數 +1,茶飲區瀏覽量 +1,訂單 +1,完整的顧客行為 +1

換另一種顧客,他看完茶飲櫃檯後,想了想放回去,離開商店。

無論有沒有購物,兩者都算是一次完整的《人的行為》,所以大概可以這樣表示:入店次數 +1,茶飲區瀏覽量 +1,訂單 +0,完整的顧客行為 +1

人的行為沒有那麼單純

但事實上,人的行為往往沒那麼單純,實際發生的行為可能是這樣。

走進商店後,在乳品區巧克力牛奶看了一眼,覺得不解渴,放回架上。再走到啤酒區前,想了想還是不要大白天就喝酒,走向茶飲區,拿了一瓶綠茶結帳,此時手機響了,走到店外講了 2 分鐘的手機,突然想到忘了幫同事買了,所以再回到便利商店,又拿了一瓶綠茶,結帳離開。

若是同樣把以上行為數據化,會變成這樣:入店次數 +2,飲料櫃瀏覽 +4,訂單 +2,完整的顧客行為 +1

無論顧客入店幾次,看了多少項商品,來來回回結帳幾次。其實終究是 1次 的顧客行為。到店外講手機也好,跑到對面的手搖飲料店猶豫 5 分鐘也好,這個人其實就只是想買 2 罐飲料而已。

但他的猶豫行為,讓分析的數據結果膨脹了。

以顧客為基準的分析盲點

這時候你說了,很簡單啊,當一個顧客進站的時候,我給他一個標籤,之後他的每次的行為,都可以視為同一個人。這其實就是 GA 的「使用者」指標,也就是相同使用者不重複計算的概念。

但如果他早上買 1 罐飲料,下午又來買 1 罐。這到底要算 1 次購物行為,還是 2 次呢?我想大部分都同意,這屬於 2 次不同的購物行為吧。

完成同一件事情的一系列的動作

那 GA 到底是怎麼猜到你是否是在完成同一個目標呢?這和「失戀了,心好痛該怎麼辦?」,是同一個答案:時間。

GA 把入站後的進行的一系列動作,通通歸類在同一個工作階段,如果你在 30分鐘內,沒有進行下一個動作,這次的系列行為就結束了,GA 把以上系列動作,總結為 1 次的工作階段。

換成剛剛的實體商店,當你進入商店買了一罐綠茶,30 分鐘內都沒有再回到店裡,當第 31 分鐘走回來時,以人的行為來思考,你應該是買下一項商品,完成另一個目的(譬如再來一杯)。

工作階段的盲點

事實上,你可能會覺得,這 30 分鐘會不會定義的太粗糙了啊,有一種很隨便的感覺。但回到人性觀點,你真的會為了完成同一個目的,在同一個網站停留超過 30 分鐘(而且沒有做任何動作)。以一般的購物行為,大多在 15 分鐘內會結束。若是功能性網站,一個工作階段平均也大約是在 8-10 分鐘,就算蠻長的。部落格的文章瀏覽,一篇文章不會超過 3 分鐘。

有一種特別的類型,會讓你不對電腦做任何動作超過 30 分鐘,但其實你是持續在完成同一個目的,甚至 40 分鐘只點擊一次,但卻持續 3 小時以上的關注,猜到了嗎?沒錯,就是追劇。

所以 GA 其實是可以自訂工作階段長度的。

但要注意的是,這個動作會影響整份報表的計算基準,所以除非你很清楚你在幹嘛,不然不要隨便更動這個選項。

結論

所以,工作階段就是因應這種狀況創造出來的指標。GA 完成同一件事情的一系列動作,歸類為一個工作階段,而這個系列動作,是以時間來做劃分,預設超過 30分鐘沒有任何動作,工作階段就結束了。若以英文 session 來講,其實更能理解它的含義。